儿歌与康复
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语言启蒙、生成、提高的过程中,有目的地、有序地、有效地用好儿歌,是康复教师必须着力去实践和研究的问题,尽可能地发挥儿歌的积极作用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,除了要把握好听障儿童语言启蒙、生成、提高的各个阶段的重点之外,还要把握好儿歌必须反映儿童生活、思想感情,被他们接受;把握好儿歌形式短小、言简意明、顺口易学,能有效激发听障儿童学发音、说话的积极性;把握好儿歌表现手法不拘一格,往往与儿童活动、游戏、学发音说话相配合的特点,让儿童感悟学儿歌的趣味性。还要把握好儿歌可以帮助听障儿童认知事物,体察情感,感受韵律节奏的作用。
与此同时,在实践中必须注意:如果运用儿歌的目的性不清楚,儿歌的语言、内容脱离听障儿童实际,儿童只是机械地背诵,不解其意,常用的语言也不见长进,这样的话,就失去了儿歌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意义。这种现象必须防止和纠正。
一、儿歌与康复
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。它是儿童文学*古老也是*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。
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实践中,儿歌的运用大致可分为叙事儿歌、游戏儿歌、教诲儿歌、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。基于儿歌一般比较短小,句式富有变化,节奏鲜明,琅琅上口,易念易记易传,它对激发听障儿童发声、构音、呀呀学语十分有利;基于儿歌表现手法有拟人、反复、重叠、对答、比喻、夸张等,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,形象生动,符合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特点,这就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儿歌这一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,迎合了幼儿的口味,容易切入他们的心灵,诱发出他们学发音说话的积极性。
一般说,儿歌普遍具有以下特征:
1、 篇幅简短、节奏明快、浅显易懂,利于幼儿听唱。
2、 儿歌大多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,比如,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、习性和功能的;有描述日月星辰、四季变化的;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;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……因而,大部分儿歌的知识性很强。
3、 儿歌是 运用现代口语一气呵成的,儿童味很浓。反复吟诵,不仅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、正确认识事物,并能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,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性。
结合“医教结合”的康复理念,在实践中利用儿歌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语言、锻炼言语与听觉技巧的方法,应该充分挖掘儿歌的潜在因素,使儿歌更好地在听障儿童康复中发挥作用。
二、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儿歌
学龄前儿童年龄小,天真活泼、好动,身体正在发育成长时期,因此让他们能够接受的儿歌不宜复杂,应简单且贴近儿童生活,一般选择结构设计短小、方正的儿歌。而由于听障儿童康复训练的特殊性,教师在儿歌的选择与编排上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,结合训练目的来改变。例如,在速度处理上一般应适中,如果为了锻炼听障儿童的呼吸功能则可适当放慢,或者,为了锻炼听障儿童构音运动的灵活则可适当加快。
(一)经典儿歌
儿歌伴随着一代一代人成长,至今仍有很多经久不衰的经典儿歌。这些儿歌语言浅显、明快、通俗易懂、口语化,有节奏感,便于吟诵。反复吟诵儿歌,能帮助听障儿童矫正发音,正确把握概念,初步认识事物,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,训练和发展思维,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。比如,“小白兔,白又白,两只耳朵竖起来,爱吃萝卜爱吃菜,蹦蹦跳跳真可爱”是传唱已久的经典之作,几句话就为听障儿童生动地描绘出小白兔的基本特征。“哗啦啦,下雨啦,打雨伞,快回家”也是寥寥数字展现了下雨的场景。
(二)改编儿歌
有目的地改编的儿歌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利用*为广泛的一类儿歌,在听觉训练、言语训练、语言训练中都可以运用。改编的基本方式是“替换”,即将已有儿歌中的词语或句子替换成训练所需要的内容。
(三)原创儿歌
创作儿歌并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工作。对于一些在训练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听障儿童来说,康复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,为他们“量身定做”他们训练需要的儿歌。根据需要,它可以是简单的,如模仿动物叫声儿歌:“小猫叫,喵—喵;小鸡叫,叽—叽;小狗叫,汪—汪;……” 也可以是复杂的,如创作练习/l/的构音儿歌:“小鹿来,小驴来,小鹿小驴拉拉手,大家都是好朋友。”
在创作儿歌时,还要注意三个方面:
1、 因为是供听障儿童听唱的歌,所以语言必须口语化,避免倒装句,要体现口头语言的规范语法;
2、 因为对象是学龄前听障儿童,所以内容必须体现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,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;
3、 创作的儿歌、歌曲讲究巧妙的构思、凝练的语言以及明晰的音乐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