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歌在康复中的实践应用
(一)听觉训练中的运用
在现有听力基础上,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,让其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感知声音的能力,尤其是感知言语声的能力。从中综合地、协调地调动其他一切能力,使听觉能力经过听觉察知、听觉分辨和听觉识别,*后发展到听觉理解水平。
当幼儿达到听觉识别阶段,教师可让幼儿通过听来模仿声音的大小、长短、高低以及一些简单的节奏。如儿歌《山谷回声》(原创):“山谷回声真好听,我说啥你说啥:呀呀呀——(幼:呀呀呀——)啦啦啦——(幼:啦啦啦——)滴——滴滴滴(幼:滴——滴滴滴)……”在与儿童互动说儿歌的过程中,教师有意识地将儿歌内容向听觉识别训练内容上引导。在模仿过程中观察儿童对声音的特性是否掌握。
在听觉技能训练中,主要采用分解式听觉技能训练和综合式听觉技能训练两种方法。其中综合式听觉技能训练以儿童交往活动为主线进行。训练时,要求儿童快速进行听觉处理,迅速实现音义联结,形成听觉理解,进行口语交流。如儿歌《小手爬》(改编):“小手爬,小手爬,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头发上;小手爬,小手爬,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小脚上;……”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对肢体五官的掌握情况进行。让儿童在说儿歌的过程中,也能够听明白教师的指令“爬到××上”,形成听觉警惕,做出相应的动作。
(二)言语训练中的运用
1、呼吸训练
呼吸功能的好坏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音质量。呼吸功能低下的儿童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气流量和声门下压,呼吸控制也不佳,因而造成发音紧张、费力。对儿童进行的呼吸能力训练包括生理呼吸训练、生理呼吸到言语呼吸的过渡训练和言语呼吸训练三部分,它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发音质量。利用原创儿歌“……咕噜咕噜一,咕噜咕噜二,咕噜咕噜三,大家拍手笑哈哈,(吸气)哈哈,(吸气)哈哈哈,(吸气)哈哈哈哈……”,可以将呼吸训练结合哈欠-叹息法,让听障儿童在唱儿歌的过程中愉快地得到锻炼。
2、发声训练——响度训练
许多听障儿童在说话时,响度不是过强就是过弱。响度异常不仅影响发音功能的正常发挥,长此以往还会使声带产生小结或息肉,从而造成器质性病变。言语矫治中的响度训练包括增加响度、降低响度和增加响度变化训练。如,教师原创儿歌“我是一只小猫,小猫喵喵喵(小声)。我是一只大猫,大猫喵喵喵(大声)。我是一只小狗,小狗长大啦,汪汪汪汪汪(逐渐增大响度)……”通过声音大小和渐变的模仿让听障儿童得到响度的练习。
3、构音训练
(1) 核心韵母(重要元音)
在汉语拼音/a/、/o/、/e/、/i/、/u/、/ü/六个元音中,/a/、/i/、/u/被称为核心韵母。从舌位图上看,/a/处于口腔中下方,/i/处于前上方,/u/处于后上方。发好核心韵母对语言清晰度的提高有很大帮助。《王老先生有块地》就是现成的核心韵母练习儿歌:“王老先生有块地,咿啊咿啊呜,他在地里种玉米,咿啊咿啊呜,种玉米呀种玉米,种玉米。”另外,结合生成课程的理念,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与需要,引导儿童思考王老先生还可以在地里干什么,比如把“种玉米”替换成“养小鸡”、“种西瓜”等等,培养儿童扩散性思维的形成。
(2) 圆展唇
唇部是构音的重要器官,唇部运动的灵活性直接影响聋儿的语言清晰度。言语矫治中的唇部训练以肌肉刺激为主,主要目的是促进包括口轮匝肌、唇角肌、唇横肌、平行肌在内的唇部肌肉的舒展和收缩,达到提高唇部运动能力、增强唇部运动灵活性的目的。因此,选择含有i、ü、o、e、u、a韵母的儿歌,既可以充满乐趣又可以练习圆展唇。在儿歌“嘀嘀叭叭呜,小兔真糊涂,开车不看路,撞上了熊屁股。”中,反复练习了/i、u、a、e/。在儿歌《小兔子做裤子》中,则让儿童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反复进行了/i、u/与不同声母结合的圆展唇及舌前后运动的练习:“小兔子做裤子,量了裤子量肚子,做好裤子提不上肚子。小兔子看裤子,不知是没量准裤子,还是没量好肚子。”
(3) 构音训练
听障儿童的语音清晰度从构音能力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。构音器官运动的能力讲求灵活性与协调性,更强调在运动中的**性。可以选择与《小刺猬理发》类似的儿歌进行音节的构音:“小刺猬,去理发,嚓嚓嚓,嚓嚓嚓,理完头发瞧瞧他,不是小刺猬,是个小娃娃。”其中模仿剪刀剪头发的“嚓嚓”声,可以替换成任何需要练习的音节。如聋儿处于构音**阶段,可以设计成“哒哒哒”、“哗哗哗”等;如儿童存在后位聚焦的问题,需练习前位音,可设计成“哔哔哔”;如儿童需要练习较复杂的复韵母音节,则可设计成“咣咣咣”;如完成口腔轮替运动,可设计成“啪塌喀”……
另外,绕口令作为儿歌的一种形式,也可以用来练习发音。一首绕口令中往往会反复出现一些近似音,所以念起来有些绕口,很容易混淆。如果能快速念起来十分相像,听上去十分有趣,所以也深受聋儿的喜爱。
由于绕口令要用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,这对听障儿童的表达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,所以说绕口令适宜在4-6岁进行。在学念绕口令时,一定要采用先慢后快、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。如在学习绕口令《高高山上一条藤》时,教师可以用语音清晰,速度稍快的方式朗读引起聋儿好奇心,然后帮助他们听清、理解绕口令的内容,接着让聋儿试念,找出并分清、念清、念准这首绕口令中的藤、铜铃、动、停等易混淆的相似音。
然而,由于每个人的大脑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运动中枢成熟水平不同,有的成熟较早,有的成熟较慢,所以导致了听障儿童在言语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,如发音的清晰度不同、对词语的敏感性不同等。因此,不能对所有的儿童同一要求,更不能强求儿童都用快速来念绕口令,而应创设不同速度的口语表达机会,促进他们的语言获得不断地发展。
(三)语言认知训练中的运用
将儿歌运用于语言认知训练中是比较简单的,教师通常会将它作为思想教育的内容,如“排排坐,吃果果,幼儿园里朋友多。你一个,我一个,丁丁不在留一个。”其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,“丁丁”可以换成其他儿童的名字。而在听障儿童康复中,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头脑,了解医教结合及自然生成的涵义,懂得引导聋儿在韵律中学习语言,提高语言流畅度,在听觉理解阶段能够实现句子的整体理解。
它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。“表演唱”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。教师可在听障儿童都掌握《两只老虎》后,去掉教具中老虎的其他部位,儿童通过观察,积极思考老虎少了哪两个部分,然后便可由他们自创新的《两只老虎》。
对于语言程度佳的儿童还可以一起演“双簧”,即一个说一个表演(一方也可由教师完成)。“甲:请你帮我梳梳头。乙:我来帮你梳梳头。甲:请你帮我……”这种形式比较直观,易于他们掌握。对程度较好的听障儿童则可由教师唱儿歌,让其表演。如教师唱“星期一,我到河边去洗衣,丢了我的布娃娃,我哭我哭我哭哭哭;星期二,我到河边去刷碗,捡到了我的布娃娃,我笑我笑我笑笑笑;星期三,……”儿童随着教师说的内容表演儿歌中的情景。在此过程中,他们不但要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,更要听懂说的意思,并把它表演出来,这样的要求比较高,对儿童的听觉理解是很灵活的检验。也可以采用让他们看一方表情,边看表演边唱儿歌,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。